【貓大爺看電影】《八佰》:謝晉元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,電影虛構故事與歷史真相的考證 4264 

貓大爺看電影 軍事史研究

片名:八佰

上映:2020/8/21(中國)

導演:管虎

片長:147分鐘

2020年中國大陸上映了一部電影《八佰》,講述1937年上海四行倉庫「八百壯士」的故事。

做為中國自「新冠肺炎 COVID-19」疫情後第一部全國上映、全廳開放的大製作電影,還未上映就引起廣大的關注。

(電影預告)

1937813日,中日在上海爆發「淞滬戰役」,揭開全面抗戰。

雙方戰力懸殊,國軍損失慘重,至10月底撤出上海,卻留下了一個加強營4百多人繼續死守蘇州河北岸的「四行倉庫」,讓南岸租界的中外人士看到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決心,目的是希望爭取國際干預,讓日軍停止侵略。

電影就是以這段故事為藍本。本片並且是亞洲第一部全片以 IMAX 規格拍攝的電影(使用ALEXA 65毫米數位攝影機)。


(2020年8月的上海四行倉庫)

電影畢竟是表演藝術,重視娛樂效果,劇本並非完全按照史實。尤其這部片在史實外加戲灑狗血的程度非常大,劇情荒誕雜亂且冗長,顛覆本貓對愛國電影的三觀,大家看看就好,千萬別當真!編導雖然想拍出從懦弱到激發出愛國心,但是處理的很糟,效果完全沒達到,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部電影:

「戰爭中幾位貪生怕死的孬種想辦法茍且偷生的故事!」

本文並非影評,僅分析幾個電影與史實的差異。至於真正的歷史,請參考拙作:

八百壯士的歷史故事:謝晉元死守四行倉庫與女童軍楊惠敏冒死獻旗 

(陳樹生自頂樓躍下與日軍同歸於盡,四行倉庫抗戰記念館)

以下有雷!

關於陳樹生與敵同歸於盡

在上海「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」(即四行倉庫)中,有個蠟象是一位叫陳樹生的士兵,身上捆滿手榴彈,從頂樓跳進進攻四行倉庫牆腳的日軍小隊中,與十多位日軍同歸於盡,電影《八佰》也拍攝了這段壯烈的故事,而且還不只跳了陳樹生一位,接連跳了好幾位!(狗血灑好灑滿!)

許多網路資料都說陳樹生是湖北利川人,先編入補充團後補充到524團,當時擔任224班副班長。作為敢死隊員,在1028日與敵軍同歸於盡,年僅21歲。

但查閱謝晉元團附、楊瑞符營長、上官志標連長、孫元良師長及諸多參戰老兵的回憶,沒有人提過這件壯烈的事蹟。因此,這個故事應該是後來才出現,並且完全是子虛烏有。


(中影,八百壯士)

那為何會出現這個虛構的故事呢?最早的原型可能是出自1975年「中影」拍攝《八百壯士》電影時的一個虛構片段:一位叫宏仁的士兵在身上綁滿了手榴撣、雙手還各抱一箱炸藥,自頂樓一躍而下與日軍同歸於盡。後來1978年出版的《英烈千秋》(正中書局)一書,其中「八百壯士」一文也提到有一位士兵全身绑滿炸藥從頂樓跳下來的故事,但沒有姓名。

(八佰電影畫面)

「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」應是從此得到靈感,但主角換成了陳樹生(可能是自陣亡名單中選一位),故事改為日軍頭頂鋼板想靠近倉庫牆角舖設炸藥爆破,陳樹生因此犧牲自己同歸於盡,館方還製作了蠟象介紹這段故事,成為愛國教育題材,但這完全不是史實。

《八佰》更加擴大這個虛構故事,一連跳下去好幾位,真是夠了!

(日軍戰鬥報告繪製的地圖)

真實的四行倉庫陣地

「四行倉庫」是當年大陸、金城、中南、鹽業四家銀行共有的聯合倉庫,是兩幢併立的鋼筋水泥五層大樓,在閘北一帶算是很高大的建築物,曾做為88師司令部。

四行倉庫座落於蘇州河北岸北西藏路西側,國慶路南側,南面即是蘇州河,東側有一條「新垃圾橋」(現拓寬改為西藏路橋)往南通往租界。東邊隔北西藏路緊鄰公共租界,有鐵絲網及英軍工事。南面隔蘇州河是公共租界,日軍只能從西面及北面接近。

四行倉庫不但大樓堅固,比週圍的建築略高一點(電影中北面大樓更高),對面是國際公共租界,尤其斜對面、蘇州河南岸的租界是媒氣總廠,有兩個巨大的煤氣槽。日軍不敢動用飛機轟炸及砲兵射擊,以免流彈掉落租界或是炸到媒氣總廠引起國際爭端,攻擊起來綁手綁腳。這些地利讓四行倉庫成為一個良好的防禦陣地。

1026日夜間,駐在北火車站附近陣地的88師524團第1營,開始向四行倉庫移動。第1連連長上官志標回憶:「進入四行倉庫後,第一步收拾炊具,搜集可做燃料的木材;然後偵察地形,佈置陣地,開始趕築工事,倉庫內的電燈全部予以破壞,以便隱蔽行動,並防止敵人利用電線縱火,一切部署完成時,天快亮了。」

12排中士田際鈿回憶:「首先是打通各層樓房的隔牆,便於互相串通,接著用倉庫內堆存的小麥、玉米構築外圍工事。」

上官志標回憶:「我們的防禦設施,著重於1至3層,一面戰鬥一面不斷增強工事,所有窗戶門口,一律加以封閉,南面牆腳的麻包,堆積了5公尺厚,北邊各門口受敵攻擊的顧慮最大,強度特別著重,麻包推積10公尺厚,並由平地堆高到天花板。第四層則因材料不足,內部未做過度設施,但在外面做些誘敵設施,誘致敵人盲目射擊,以耗其彈藥。第5層工事非常重要,因為對面交通銀行已被敵人佔領,將被利用為攻擊據點,但交行倉庫建築低於四行,我第5層對敵有瞰制之利。」

上官志標回憶:「每層樓放一個水桶,把大家的小便儲存起來,備做滅火之用。最嚴重的是飲水問題,倉庫水管破壞,存水無多,幸好在蘇州河邊一所破房子裡,發現有一個自來水龍頭,當為保護利用。」

以上是真實的戰鬥工事準備,並不像電影中留有一大堆有玻璃的窗戶(玻璃破片飛散會造成守軍傷亡),而且電燈都破壞了,是不可能開燈的。許多戰爭片中士兵在戰鬥前都會先清除射界,把自己所在窗戶的玻璃敲碎,顯見導演除了不懂軍事,連戰爭片都看得很少。(電影中的國軍士兵就是在倉庫裡跑來跑去、大呼小叫,不知道在瞎忙什麼?其實早該各就各位啦!) 

租界的調停及孤軍撤退

 「八百壯士」死守四行倉庫,雖然引起上海公共租界各國的同情,但同時也帶來不安。租界當局多次要求中國政府下令孤軍撤退。

30日凌晨1時許,日軍在四行倉庫後面的國慶路上,以3吋榴彈砲向四行倉庫射擊,連續射擊到黎明。租界方面再度請我軍退入租界,在各國一再要求下,蔣介石考量「孤軍」已達到預定的任務目標後,於30日晚間命令孤軍突圍撤出。

88師副師長馮聖法、參謀主任張柏亭,上海市政府秘書長俞鴻鈞(時為代市長),上海警備司令楊虎等為安排孤軍撤退,同負責租界駐軍的英軍司令史馬萊特少將進行交涉,雙方達成協定:由英軍壓制日軍火力,孤軍通過西藏路,從新垃圾撟進入租界,然後搭乘英軍卡車到滬西歸隊。

31日凌晨210分,謝晉元率孤軍開始撤退,由四行倉庫東側出發,分批衝過北西藏路到對面,再往南由新垃圾撟進入蘇州河南岸公共租界,到跑馬廳上車。日軍在四行倉庫北面配置4挺機槍,並有2具探照燈。英軍協助摧毀其中一具,但日軍繼續射擊。撤退時楊瑞符營長左腿中彈,送院治療,其他傷亡不詳。

所以,沒有孤軍事先知道自己只要再守兩天就可以撤退這回事兒!真實的歷史反而是大家不知道要守到何時,已做好全員戰死陣地的心理準備,比電影演的知道有退路還感人的多!

關於作戰損失

謝晉元的上海孤軍自1026日進入倉庫,27日開始戰鬥,到31日凌晨撤退進入租界,中間作戰了4天。

師長孫元良的回憶是:「孤軍堅守最後陣地,力戰4晝夜,擊退敵軍6次圍攻。敵軍橫屍四行倉庫附近的計2百餘,傷者無算,並燬其戰車2輛,我孤軍僅傷亡37人。」

參戰12排中士田際鈿說:「這次戰鬥中我們共炸毀敵坦克2輛,重創1輛,斃敵2百多人,傷敵不計其數,而我們自己只有5人犧牲,32人受傷。」

兩者說法相符,這個數字應是可信的,真相不致相差太多。

這場戰鬥只是上海「淞滬戰役」尾聲的一個小插曲,雙方動用兵力都不大,日軍大概只是團級(大隊)規模,並不是大規模戰鬥。日軍方面對於閘北進擊戰(10/27~31)僅承認重傷3人、輕傷24人、微傷14人,共計41人。31日凌晨3時10分,日軍佔領四行倉庫(國軍已撤離),日軍報告是發現倉庫內遺留的屍體約100名。

顯然,雙方都誇大了戰果。國軍其實只有5人陣亡,但電影中陣亡的人數恐怕好幾百位,可能都超過孤軍全體的人數了。

(片中的國軍高射砲)

關於頂樓的高射砲

謝晉元的孤軍僅是一個加強營,楊瑞符的524團第1營轄有3個步兵連及1個機槍連。在頂樓部置2挺高射機槍作為防空之用,口徑應是7.62公釐的一般機槍(可能是國造24式仿馬克沁機槍),並非如電影中在頂樓還裝有高射機砲,看似國軍當時使用的德製蘇羅通 ST-5 高射機炮(Solothurn ST-5),口徑20公釐。高射砲只有高砲部隊才會配備,不會配發到一般步兵營。

 

(片中出現的日軍裝甲運輸車)

日軍莫名其妙的裝甲車  

電影中出現一部奇怪的履帶裝甲運輸車,只是載送人員而已,並沒有進攻四行倉庫這類重要的角色。既然無法花大錢製作仿二戰裝備的道具車,這輛車的角色又完全不重要,其實只要用部輪型老卡車交待一下就算了,甚至不出現都沒差,感覺很多餘。  

全片就是這樣有很多「多餘」的鏡頭,導致劇情雜亂無章且冗長。 

(國軍槍殺日軍戰俘的片段)

關於國軍槍殺戰俘 

片中有一段是國軍槍殺日軍戰俘,命令怯懦的雜牌保安團士兵槍殺這些戰俘好讓他們加入戰鬥行列。這當然不是史實,在所有參戰人員的回憶中都沒有提到這件事,何況日軍只在倉庫外攻擊,並沒有突入到倉庫中,所以也沒有人被俘。 

殺害戰俘是嚴重違反「日內瓦國際公約」的野蠻行為,全世界文明社會都不認同,二戰後許多德軍及日軍軍官因為戰時殺害戰俘上了國際軍事法庭。雖然編導想藉此表達一些意念,諸如民族情感、國仇家恨、戰爭的殘酷與無理、初上戰場的脆弱、人性的陰暗面等等,但大可藉由別的情節去表達。 

戰爭的本質是暴力,戰鬥中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暴力,現代許多歐美戰爭電影不諱言二戰中盟軍也有槍殺德軍戰俘的事情,並非完全神聖,像《搶救雷恩大兵》就有演出這樣的情節。但上海孤軍既然沒幹這件骯髒事,何必要黑他們?本貓覺得這段情節降低了愛國電影的格調,應該會引發許多爭議,可能也會是這部片最大的敗筆。

這部片拿到國際上播映,會不會讓外國人誤會國軍和日軍一樣野蠻會殺戰俘?本貓不懂編導腦袋裡在想什麼?這不是一部愛國片嗎?為何要醜化中國軍人?既然要營造「八百壯士」的正面英雄形象,為何又要把他們演成殘酷嗜殺的惡魔?


(當年23歲的女童軍楊惠敏)

關於楊惠敏冒死獻國旗   

女童軍楊惠敏(當年23歲,不是十來歲)冒死進入四行倉庫獻國旗,讓孤軍在戰火中升旗,這是「八百壯士」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,也是《八佰》電影的高潮片段。

本貓到目前為止,看到三份不同年份楊惠敏的回憶,三份講述獻旗的過程都不一樣,差異還頗大,這還需要時間去做進一步的比對考證。(楊惠敏獻旗的故事很可能是事後加工誇大的)

士兵田際鈿回憶:「1029日晚上10時左右,有一位名叫楊惠敏的女童子軍冒著生命危險過河,把一面國旗送給我們。翌日黎明4時,副團長命令3個人把國旗插在四行倉庫6樓頂上。」孤軍也在30日凌晨4時舉行了升旗典禮。(四行倉庫可能前後有兩面國旗,一小一大,楊惠敏獻的可能是小的)  

但是日軍出動飛機掃射國旗,國軍以肉身護旗,那就是虛構的煽情片段了,歷史上沒這件事。靈感原型可能是來自1945年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硫磺島戰役,美軍在島上升旗的經典歷史照片。


(1945年美軍在硫磺島升旗照片,維基百科)

總之,這部片子瞎掰虛構的地方還非常多,像是日軍並沒有使用毒氣(何況還丟到租界)、四行倉庫沒有水道、日軍並未出動怪手攻擊、日軍沒有派戰鬥機掃射、租界沒有飛船在空中看戲、雙方指揮官沒有見面、沒有記者進去倉庫大拍特拍、撤退時謝晉元沒有中彈(倒是楊瑞符大腿中彈送醫)等等。還有,四行倉庫裡當然沒有馬(那只是導演浪漫的電影語言)。全片狗血灑好灑滿,編劇能想出這麼多虛構情節也真是辛苦了!

電影,不能當真。

後記

不談歷史(反正全片荒誕不經),純粹來談電影藝術。《八佰》編導將重心放在幾位湖北保安團被沖散的雜兵身上,這點無可厚非,畢竟要用真實人物(謝晉元、楊瑞符或上官志標等)當主角比較難發揮,用虛構小人物可以自由很多,許多歐美戰爭片也喜歡這樣拍。問題是這幾位大都很孬,從頭到尾都很孬,導演想要拍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奈,小人物只想活下去,但連最後斷後犧牲都不是自願而是被指派的(只有一位是自願),並沒有很好的拍出他們從害怕膽小到被環境及袍澤感化、體會民族大義而自願慷慨赴義(是被命令不得已)的轉折,讓全片少了愛國電影該有的正氣與大義凜然。全片的主線變成就只是幾位孬種想辦法茍且偷生的故事,全片的氛圍都很憋,降低了「八百壯士」捨身取義的高貴性,自然也就難以感動觀眾,更甭說激發愛國情操了。

拍攝這類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,劇本必然需要改編,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去演,況且大家對歷史解讀也不盡相同,這點大家都同意。但是改編還是要有節制、有限度,不能偏離事實太遠(例如總不能把打輸的拍成打贏了!)。《八佰》這部片的改編顯然是太過頭了,尤其捏造了國軍槍殺戰俘的野蠻行為,這絕對不是用為了藝術表演、舖陳情節、刻劃人性等理由可以合理化的。像電影《黑鷹計劃》(Black Hawk Down,雷利史考特導演)就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真實事件改編的戰爭片,既符合史實、也符合商業片的要素。兩部片的改編水平差了好幾個檔次。《八佰》這部片大概會被歸類於又一部「抗日神劇」。

做為愛國電影,丁善璽拍的《八百壯士》比較好看!當年林青霞真的蠻美的!

八百壯士的歷史故事:謝晉元死守四行倉庫與女童軍楊惠敏冒死獻旗

(2020/8/23更新)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You Might Also Like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