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雄旗津旅遊】旗後砲台:威震天南,保留完整的清代砲台 (國定古蹟) 508

高雄屏東旅遊與美食

(旗後砲台的中國式八字門以及兩旁的囍字)

旗津是高雄著名的觀光地點,不論你對歷史是否有興趣,到了此地都值得到「旗後砲台」一遊。因為砲台所在的位置,必定是觀海視野開闊之處,風景自是絕佳。(所以不要害怕那個小坡道,爬山運動一下唄!)本貓的軍事旅遊,當然要跟一般旅遊介紹有所不同,但強調雅俗共賞,請大家參觀。

(現在的參觀入口)

旗後砲台位於旗後山頂,呈南北向和山勢走向一致,和對岸的「雄鎮北門」互為犄角,共扼打狗港之進出。

本砲台為英籍工程師設計,雖屬西式砲台,但是運用了很多中國的建築要素,例如正門為中國式八字門,城門石坊上書「威震天南」四字,兩邊門牆上還以磚砌成「囍」字,更為其一大特色。

砲台主要建材為三合土水泥及紅磚,分南北兩區,呈日字型。北區為大門、兵房及操練場。南區為砲台區,共有四個砲座。兩區中央為指揮區。

(砲台區的巨大水泥工事)

1683年(康熙22年),清朝擊敗明鄭,將台灣納入版圖,第二年設台灣府。打狗是重要海港(今高雄港,而位在出入口的旗後山地勢險要,清廷調派水師把總一員及士兵百名駐紮,後來又陸續增兵。

(北區的兵房及操練場)

1840年(清道光20年)爆發中英鴉片戰爭,清廷於旗後建築砲台一座以為防備。1874年(清同治13年)日軍入侵恆春攻擊牡丹石門,造成「牡丹社事件」,清廷派沈葆禎來台加強海防,乃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、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後、港口(雄鎮北門)等二處砲台,以共扼打狗港。旗後砲台1875年(光緒元年)興建,1876年完工。

(砲台區與下方的彈藥庫)

那麼旗後砲台安裝何種大砲呢?根據李乾朗《旗後砲台》(雄師美術,2001)一書,當王福祿督造旗後砲台時,主要安裝的是四門七噸阿姆斯壯前膛砲。(前膛砲是從砲口裝砲彈,現代的後膛砲是由後部裝砲彈)另外還有若干次要小砲。

但是在淡水「滬尾砲台」陳列的照片中提到,旗後砲台」當初是安裝七吋(六噸半)阿姆斯脫朗大砲。

(砲台區朝南方的兩個砲座)

1886年時(光緒12年),治理台灣的劉銘傳上奏朝廷獲准,由英商怡和洋行引進在當時最先進的武器:31門阿姆斯壯新式八吋後膛鋼砲(口徑20.3公分,William Armstrong英國人威廉阿姆斯壯爵士,為後膛砲的發明者),自1888年到1889年陸續運抵台灣,分別配置在幾座重要砲台上,如雞籠「海門天險」、滬尾「北門鎖鑰」、安平「億載金城」、「中流砥柱」與打狗(旗後)「威鎮天南」,還有澎湖「西嶼西臺」、「西嶼東臺」,澎湖媽宮港「天南鎖鑰」等。

(面西的方向)

其中基隆據說原有九尊八吋大砲,分別置放於社寮島砲台、頂石閣砲台與二砂灣砲台。今日基隆市中正公園旁役政公園所保存的即是此型巨砲。

(阿姆斯壯八吋後膛砲)

基隆役政公園所保存的阿姆斯壯八吋後膛砲,或譯阿姆斯脫朗大砲,旗後砲台所用的為同型大砲。


(淡水滬尾砲台所藏旗後砲台照片,應該即是最大的十二吋阿姆斯脫朗大砲)


(澎湖生活館所藏十二吋阿姆斯脫朗大砲模型)

「旗後砲台」經過劉銘傳整建後,共有十二吋阿姆斯脫朗大砲一門、十吋阿姆斯脫朗大砲一門、八吋阿姆斯脫朗大砲二門。

(大砲砲座)

(堡壘中央部位的磚門)

1894年(光緒20年)甲午戰爭,清軍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。

(當初可能是沈葆禎提字,威震兩字被砲火所毀)

18951015日,日艦「吉野」、「浪速」、「秋津洲」、「大和」、「八重山」以及甲午海戰俘獲自清廷的「濟遠」攻打打狗港。當時清軍已撤守,守軍是黑旗軍,統領是黑旗軍的首領劉永福的義子劉成良。日艦「吉野」於砲戰中擊毀砲台門楣「威震天南」的「威震」兩字。位在北方的「大坪砲台」也中彈起火。


(淡水滬尾砲台陳展的照片,有一張旗後砲台的門楣被吉野擊穿的照片,看起來不只毀掉兩個字而已)

按照李乾朗《旗後砲台》一書,雙方戰至傍晚,日軍突破防線登陸成功,旗後砲台守軍棄守,由位在大坪砲台的劉成良率隊退往台南,日軍進而佔領打狗。(網路上多處轉貼劉成良在戰前事先逃往台南的說法,這戰敗撤退和未戰即逃可是天差地遠,事關人家的名譽,還是要多查證啊!)

到了日據時期,旗後砲台之大砲被拆走熔毀。

台灣光復後,砲台乏人管理,直至民國78年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,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。

(自旗後山上瞭望旗津半島)

今日到旗後砲台」旅遊,除了享受超棒的海景,想像一下當年的故事,會讓這趟綠程更有感動! 

貓大爺台灣古城與砲台特輯

(2012/12/22)

 

按讚加入粉絲團

延伸閱讀

You Might Also Like

No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訂閱網站推播通知
Blogimove部落格搬家技術服務